Wednesday, 7 March 2012

一个回族青年对于民族和信仰的困惑(一)

色兰:
大家好,我是一个普通的回族青年,生于一个回回人不多的地方,在汉族人的氛围中长大,从小受着无神论的教育,同时又被父母不断地灌输回回民族的生活习惯。因此伴随着回回民族意识的增强,在现实社会中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我不断地在回回民族意识与现实汉文化环境的夹缝中寻求平衡。
今 年开斋节后我在家休息的时间里我发现了中穆网,结识了很多的青年穆斯林同胞,我很感动,终于找到组织了。
既然是一个回回同胞的网站,我想就我本人的一些情况和我所掌握的一些资料谈一下我对我们民族及伊斯兰信仰的一些看法。
我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的心理,我想很多回族同胞应该和我有同感。
首先声明我的民族意识是深厚的,我深深地热爱我们这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但我的信仰是薄弱的,因为我生于一个信仰已很淡薄的地方,在那里信仰不属于年轻人,是老年人的事。因此其中对于有关教门的论述可能存在很大的误差,请多斯提谅解。我只是想写出我的真实感受。
我想写我所感受到的我们民族的一些错误的做法,但我并不想成为拉什迪式的人物(生于一个印度穆斯林家庭,却出版了《撒旦诗篇》,严重的诋毁和诬蔑伊斯兰教)。我只是觉得我们回回人应该反思这些问题。
(一)狭隘的回回民族
我亲爱可敬的父亲从事了近二十年的民族宗教工作,他告诉我他对自己民族的两点感触:一、回民很狭隘;二、不要去清真寺,那本是朝拜真主的地方,是一个清静之地。可是现实却是离寺门越近,是非越多,越不清静。
下面我就以上两点进行举例分析。
回民是狭隘的,的确是这样。在回回人聚居区里,那些虔诚礼拜的人们只知道坚持礼拜封斋清真饮食以求圆满,而忽略了“学习是穆斯林的天职”,人人固步自封,忽略与主体民族文化的交流,对汉族人和汉文化抱着一种狭隘的偏激情绪。伊斯兰1400年历史,回回民族600多年的历史,数百万的鲜血,换来的仍是汉人对我们教门的误解和曲解。使得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回族年轻人不断地遭遇尴尬处境。
我们的民族意识也很狭隘,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基本没有明显民族压迫迹象的时代,还是发生了不少回汉聚众械斗事件,也造成了许多汉族人对我们民族的鄙夷。
我上初中时有一个同学,母亲是回族,父亲是汉族。一天上课不知为何和同学发生了争执,下课时被两个同学打了一顿。第二天早晨他的母亲和姐姐气势汹汹的来到教室,拉着那两个同学要去见校长,见校长也就罢了,居然高声大呼:“我们是回民少数民族,我们回民可不是好欺负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应该我们很多人都听到汉族同学的评论回民爱打群架,不好惹。当时全教室一片哗然,我羞愧难当。后来我对那个同学说:“你是和别人发生了争执,被人打又不是因为民族歧视。如果你真的是为了我们的民族感情和信仰与之发生了争执,作为你的老表,我绝不会袖手旁观。你们的一点小摩擦,你的家人把之上升为民族矛盾。你不觉得你在丢我们回民的脸吗?”
真的,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些个人问题,而非民族意识形态的问题,回族人却本着“天下回民是一家”的信条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其影响是恶劣的,更加深了别人对我们的误解。
我父亲从事多年的民族工作,在我们那里主要是处理回汉纠纷,我从中了解到了许多一手的回汉聚众械斗的资料。看看吧,我们回民中的一些个人问题,有时责任并不在汉族一方,却酿成了大规模的械斗。很多事件一开始只是一个小的民事纠纷,但牵扯到一方是回民,结果回民大串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我们现实中就存在一些回回村落,在当地是一霸。因为我们人少但我们团结。一回人受委屈,千回人回击。一个狭隘的民族,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冲动的民族。
我父亲之所以不想让我去清真寺,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因为一些阿訇不辨是非,认为只要同胞受委屈,就应该号召族人去支援。而我又是一个年轻人,怕我受鼓动,去参与群殴。
我父亲不让我去清真寺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家丑——回回民族的教派之争。
我在父亲的资料中看到了西北回回民族的教派内斗。由马明心的哲合忍耶开始直到现代,西北不断的发生伊斯兰哲派的械斗。因为我处的环境,在汉族人的包围中,所以我每见到一个回族同胞,就特别得亲切。因此我很难想象在所谓的“天下穆民是一家”“天下回民一条心”的苍白空洞口号下,一群戴白帽的回民对另一群戴白帽的同胞展开了屠杀……
在我们家乡回回人较少,基本不会发生像西北那样的内部械斗。但其实也存在一些教派纷争。
在我住的那个市区,一个回族人多一点的聚居区,相隔不到百米,有两座清真寺。我说太浪费了,本来人就不多,经济又不怎么好,盖两个清真寺,难道不增加坊内居民的负担吗?我父亲说,没办法,他们拜不到一块去 ,只好盖两个,各拜各的。
在我的老家,曾有两个我比较佩服的阿訇。一位老阿訇,比我大三辈,少年时代步行到西北学经,文革时不怕受迫害,毅然前往另一个回民村去为亡人举行伊斯兰的葬礼。一个新到任不久的年轻阿訇,为人谦逊,宽容,随和。在他住持期间,礼拜的人数由几十个老人发展到了百十个年轻人。我和他很谈得来。我觉得他比较现实和宽容,很受年轻人的欢迎。然而就是那个我很佩服的老阿訇率人赶走了这位年轻的阿訇,仅仅是在拜法和磕头的次数上产生了分歧(伊斯兰在中国居然僵硬到了这种程度)。年轻阿訇的出走,使本已开始对信仰产生兴趣的年轻人再次远离清真寺。
其实岂止是回族狭隘,整个穆斯林世界都是很狭隘的。这方面我正在整理资料,以后我会继续发表出来。
自从最近发现中穆网以后,我体内蓄积了很久的想法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地方。我要在今后继续用笔来写出我十多年来对民族和信仰的心路历程。
我父亲给我取名为磊,就是希望我能光明磊落的作人。因此我在这里我把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并渴望与回族同胞交流。
QQ38597720,邮箱osman2004@163.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