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 May 2012

不折不扣的邪教



作者:tuharen 回复日期:2012-04-04 00:42:05 

回复 

@我不是随便的人_n 2012-03-06 00:32:52
警惕国内的穆斯林!
现在国内西部很多穆斯林聚集区也受到万哈比思想影响严重!
-----------------------------
伊斯兰教就是不折不扣的邪教,国内高层已经开始重视了!


作者:gtc624 回复日期:2012-04-05 12:06:02 
回复 

  最近中央和社会有些波动,回回们就蠢蠢欲动了,山东德州事件就是证明。真是验证了那句话;
  国有难,回必乱! 铁律!!!!!!!1



作者:tuharen 回复日期:2012-04-04 01:16:30 

回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6%B2%BB%E9%99%95%E7%94%98%E5%9B%9E%E5%8F%98
影响

这场战乱被视作冷兵器时代最后一次超大规模的种族屠杀,并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民对在陕西、甘肃两省汉民展开屠杀,之后引来湘军报复。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暴动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此时的甘肃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地区)人口为1945.9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5.5万人,比例达74.5%[2]。陕西人口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有1394万,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五年(1879年)的17年间锐减至772余万,人口损失总数高达622万,大约占战前人口总数的44.6%。17年中,因战争原因造成的人口损失约有520.8万,在全部损失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3.7%,而灾荒期间损失的人口不过101.2余万,占全部损失人口的比例仅有16.3%[1]。


战争的残酷屠杀,可见甘肃各县的县志。甘肃镇原县志记载:“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统计,战前前镇原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记载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十数万。”《中国人口史》记载,甘肃泾州四县,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时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逃亡和死亡82.2万,损失88.6%。据该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逃亡和死亡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左宗棠入甘肃时,形容“远近城邑寨堡,惨遭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间 ,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6]。



阿古柏军的射击训练
在战乱期间,西北回民对世代相邻并且是回民血统主要来源的西北汉人平民进行大规模屠杀。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记录》中记录,当时回军攻破村寨之后,四处寻人杀人,有躲入地窖中,军人就用辣椒面燃熏,窖中老少熏死大半。这种残忍的手段使得陕西人口锐减,田地、灌溉渠等基础设施被破坏,乱后关中不少地区千里赤地,一片残破景象。直到光绪年间,“长安、咸宁、华阴等县多狼,三五成群,路人多有戒心,且鼠害尤甚,一猫贵至千钱”。其次,曾经闻名天下的秦商就此一蹶不振,例如大荔县,严、赵两家都是“盖省的财东”,不仅广置田产,拥有大量土地,而且兼营商业,在陕西、山西、四川等省都有商号,赵渡镇属朝邑县,该镇阎家是闻名全国的大财东,阎家出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这些秦省的精英阶层损失严重,例如大荔县的赵权中在村堡被攻破后,被回民杀害。西安六村堡在遭受回民围攻时,曾向外大量撒放金银元宝等物以求解围,然而回民不为所动,六村堡终于被攻破,居民遭受屠戮,财货亦为所掠。泾阳县号为西北汉口,本为关中经济之重心,商路之枢纽,后被回民先后攻破两次,从此一蹶不振。但至今,部分回民后代仍认为是汉民挑起冲突,对汉人的屠杀是合理自卫,并嫁祸于清政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